首页 > 最新动态 > 开学季来临,健康防护不可少!
最新动态
开学季来临,健康防护不可少!
2025-02-1312





随着春日的暖阳渐起,寒假悄然结束,开学季如约而至。孩子们即将带着满满的活力重返校园,开启新学期的学习之旅。然而,在人员密集的校园环境中,一些传染病也可能会趁虚而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开学季做好校园传染病预防,以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校园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在冬春季节高发。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疱疹以及全身发热。某些重症病例中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少数极度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大。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随后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等。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

这三种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强,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高发。


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常表现为发热和面部肿胀,可能引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严重并发症。


风疹:风疹本身症状较轻,但对孕妇和胎儿极其危险。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流产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造成胎儿严重的发育缺陷。

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俗称为“秋季腹泻”。主要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发热,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尤其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暴发流行。

诺如病毒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感染后的主要症状包括呕吐、腹泻、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儿童以呕吐多见,成人则腹泻居多。诺如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2 - 3天即可康复,但老人或孩子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较重症状。


校园传染病防控相关管理政策


校园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为有效应对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校园传染病防控管理政策。


这些政策从传染病监测、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为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关键防线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

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它可以帮助人体产生免疫力,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是应对儿童常见传染病及校园疫情的重要手段。


针对以上提到的高发校园传染病,可用于预防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类:


校园防护“三重防线”



个人卫生习惯

七步洗手法:进食前、如厕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彻底清洁。


咳嗽礼仪:用肘部遮挡,避免手部接触口鼻后传播病毒。

家庭环境管理

物品消毒:玩具、餐具每周煮沸或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症状监测:发现发热/皮疹立即就医,并告知学校。

学校防控要点

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


通风标准:教室每天开窗≥3次,每次≥30分钟。


春季开学季是传染病高发期,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来源 | 疫苗预防交流

往期精选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自2025年元旦起施行

● 为艾发声、共筑防艾长城—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在京举办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

●  第五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