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境外旅行健康小提示:科学防控奥罗普切热
最新动态
境外旅行健康小提示:科学防控奥罗普切热
2025-02-2110



 202411日至1125日,美洲地区共报告了11634例确诊的奥罗普切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包括2例死亡病例。世卫组织评估认为,该病毒在区域层面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总体较高,在全球层面造成的风险总体较低。国际旅行者在跨境出游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应对疾病流行。
  一、奥罗普切热简介     
  奥罗普切热(Oropouche feverOROF)是一种类似登革热的发热性病毒传染病,由奥罗普切病毒(Oropouche virusOROV)感染引起,经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是南美洲仅次于登革热的第二大虫媒病毒病。该病毒于1955年首次从一位发热的林业工人血液中分离得到,病毒根据该患者的居住地Vega de Oropouche村命名。
  (一)病原学。
  奥罗普切病毒的基因组由三节段单链负义RNA构成,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80~110nm,属于泛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
  (二)流行病学。
  奥罗普切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其传播分为两种循环:森林型循环和城市型循环。
  森林型循环:病毒在树懒、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野鸟宿主中贮存并相互传播。
  城市型循环:城市型传播与疫情周期性暴发有关,传播媒介主要为帕拉库蠓(Culicoides paraensis),人是城市型传播中唯一的脊椎动物宿主,尚未在家畜中检测到OROV感染。
  奥罗普切病毒其他传播途径尚未明确。可在脑脊液、尿液和唾液等血液以外的体液中检出病毒RNA,提示病毒可通过除虫媒生物叮咬以外的多种传播途径传播。
  (三)临床表现。
  奥罗普切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在被叮咬感染后的3-12天(多为4-8天)开始出现症状。患者发病突然,通常出现高热、头痛、眼眶后疼痛、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畏光症状,并可能出现复发。大多数症状在3-5天内缓解,尽管肌痛可能会持续12周。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脑膜炎,需数周才可能恢复。正是因为奥罗普切热的症状与其他虫媒病毒感染较为类似,并且感染者可自我恢复,在临床中往往容易被误判或忽略,从而低估了其流行范围,导致疾病突然发生和流行。
  (四)治疗原则。
  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预防策略和措施主要是控制节肢动物媒介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二、温馨提示     
  (一)出境前,可以向当地海关及其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奥罗普切热传染病相关信息,了解疫情形势,强化自我防护能力,做好出行前准备。
  (二)在境外旅途中,注意防蚊、防蠓,多穿浅色长袖长裤,或及时喷涂驱蚊剂等,在草丛中行走时注意扎紧裤脚,减少皮肤裸露。室内居住使用蚊帐、纱门和纱窗、蚊香等。
  (三)入境时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海关工作人员完成检疫流程。
  (四)有奥罗普切热疫情地区旅居史的,入境后2周内一旦有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来源 | 海关总署官网

往期精选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自2025年元旦起施行

● 为艾发声、共筑防艾长城—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在京举办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

●  第五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