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2024年3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发布报告,2020年至2022年,西太平洋地区约360万儿童错过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加上区域内一些国家和地区正经历麻疹疫情暴发或地方性传播,或导致区域内麻疹病例数在2024年至2025年间有增加风险。报告称,西太平洋地区2023年共计报告5044例麻疹病例,而2022年报告病例数仅为1422例。病例增加主因包括一些区域疫苗接种覆盖率下降、人员流动增多等。国际旅行者在跨境出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应对疾病流行。
一、麻疹简介
(一)病原学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也是人类最具有破坏性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呈球状或丝状,直径150纳米至200纳米,外有脂蛋白包膜,中心是单股负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包膜含有三种结构蛋白,即血凝素(H)、融合蛋白(F)和基质蛋白(M),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高温、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在56℃下,它能存活30分钟,在4℃下可以生存5个月,在-15℃下,可以存活5年。
(二)流行病学
麻疹极易在人群间传播,传染性极强,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的分泌物中,可以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亦可被传染。麻疹患者在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如有并发症,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易感人群包括8月龄之前还没有接种疫苗的幼儿,或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成人。
(三)临床表现
麻疹通常先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和红眼,随后症状加重,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40℃,几天内面部出现红色皮疹,发热在皮疹首次出现后持续2-3天,皮疹会自上而下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口黏膜斑和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特征。
(四)治疗原则
麻疹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消除麻疹策略以综合性消除麻疹措施为主,核心是免疫接种。在疾病流行区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幼儿在8月龄、18-24月龄各接种1剂含麻疹成分疫苗。未感染过麻疹且既往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的其他人群,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二、温馨提示
(一)前往麻疹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前,可针对性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二)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好口罩。
(三)在境外旅途中,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均衡饮食,规律作息。
(四)在出入境过程中,若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主动向海关申报,并配合海关工作人员完成检疫流程。
来源 | 海关总署官网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