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缅甸一场7.8级强震撕裂了无数家庭的生活。
截至29日,1644人遇难、3408人受伤的冰冷数字背后,是高温炙烤下的残垣断壁,是蚊虫肆虐的临时帐篷,更是霍乱与疟疾悄然蔓延的死亡阴影。
当全球目光聚焦于瓦砾下的生命奇迹时,一支特殊的队伍正穿越断壁残垣——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在震后18小时闪电抵达仰光,成为首支抵缅的国际救援力量。
他们的背包里除了生命探测仪,还有一盒盒霍乱疫苗。
这并非杞人忧天:震后48小时内,曼德勒重灾区已报告霍乱疫情暴发,40℃高温更让救援如同“蒸笼作业”。
为何一支专业救援队要全员接种霍乱疫苗?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背后,藏着比地震更可怕的“隐形杀手”。
01
次生灾害的致命围剿——为什么灾区比震区更危险?
霍乱:被污水唤醒的“19世纪幽灵”
在缅甸,霍乱从来不是陌生词汇。
2024年12月,妙瓦底县水沟谷地区霍乱疫情曾导致300人感染、2人死亡;2025年3月的强震,让这个潜伏的恶魔再度苏醒。
震区破碎的供水系统与露天厕所混合,幸存者被迫饮用浑浊的积水,霍乱弧菌正以每小时1升的脱水速度收割生命。
中国救援队医疗组长朱伟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残酷现实:救援队抵达当天,已有12名中国公民因外伤感染住院,而当地医院连生理盐水都面临断供。
全员服用霍乱疫苗,不是过度防护,而是对2010年海地震后霍乱致当地9000人死亡的惨痛教训的回应。
02
中国方案的破局之路——如何用科学撕开生存通道?
1. 疫苗+高温作业:一场人体极限实验
“服用疫苗后48小时才能生效,但我们的队员下飞机就得上阵。”应急总医院朱伟的这句话,揭开救援最残酷的真相。
疫苗不是护身符,在35℃高温中穿着厚重防护服搜救,队员需每2小时补充500毫升电解质水,稍有不慎就会中暑休克。
这种近乎苛刻的防护,让队伍在抵达首日便救出被困40小时的老人。
2. 跨境协作:打通“孤岛”的生命线
当泰国在边境设立霍乱防控中心,当深圳救援队用卫星电话恢复通讯,这场战役早已超越国界。
03
在文明的裂缝中,看见人性的微光
这场救援注定载入历史:它不是简单的机械掘进,而是人类在瘟疫、高温、战乱三重绞杀下的尊严抗争。
或许这就是文明的意义——或许这就是预防接种工作的意义。
来源 | 益苗通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