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作为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海关在疟疾防控中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本期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
这场“人蚊”之间的“国门守卫战”。
全国疟疾日:从“打摆子”到“零本土病例”的逆袭之路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20世纪40年代,我国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例。经过70年的坚持不懈,我国在2021年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实现疟疾“零本土传播”。
但“消除”不等于“消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报告。随着跨境人员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严防 “境外输入、境内再传播” 成为当前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高风险区域需重点警惕!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约为2.63亿例,非洲大陆是疟疾“重灾区”,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持续处于高流行状态。对于经常往返或途径疫区的商务人士、援建工作者、旅游爱好者来说,了解目的地疫情、做好个人防护尤为重要。
中国海关 “三道防线”
守护国门安全
面对输入性疫情风险,中国海关构建起“境外、口岸、境内”三道防线,通过科技赋能、精准施策,为国门装上“智能防护门”。
境外防线
风险预判在前,把好国门“第一关”
24小时追踪全球疟疾疫情动态,对途经非洲、东南亚等疫区的航班、船舶、货物进行精准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某地疫情异常升高,第一时间发布警示通报,提示暂缓前往高风险地区,并同步启动口岸防控升级措施,从源头上降低输入风险。
口岸防线
人蚊物同防,织密立体防控网
对来自疟疾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近期有疫区旅居史的入境旅客、出境务工返乡人员、国际交通工具司乘人员,通过医学排查与疟原虫检测,确保“早发现、早处置”。
海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疟原虫镜检
在口岸区域开展蚊类密度、种类及分布监测。在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季,对行李舱、集装箱、货物夹层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进行“地毯式”消杀,从传播媒介上切断疫情输入链条。
海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蚊类监测
对来自疫区的货物、交通工具进行卫生处理,防止藏在货物中的蚊虫或疟原虫“偷越国境”。
境内
闭环管理,筑牢国门屏障
全国海关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疟疾防疫咨询、预防性用药指导、疟疾筛查及科普宣教等,让防护知识“走出国门”。
与各级卫生健康委、边防检查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一旦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立即启动“追踪—治疗—随访”闭环管理,确保患者彻底治愈,避免二次传播。
从曾经的“疟疾重灾区”到如今的“零本土病例”,我国疟疾防控成果来之不易。这背后,既有海关等部门的坚守与付出,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您的每一次科学防护,都是筑牢疟疾“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的重要一环!
在第18个 “全国疟疾日” 到来之际,
让我们共同呼吁:
严防输入再传播,
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来源 |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 会后报道 | 2025国际旅行卫生学术交流会暨第六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5年标准化暨分支机构工作会议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