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海关科普 | 口岸常见病媒生物——鼠类
最新动态
海关科普 | 口岸常见病媒生物——鼠类
2024-07-1014


14世纪,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场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死亡数字的背后,罪魁祸首却是小小的老鼠。

鼠类,还有一个名字——病媒生物。今天,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下病媒生物——鼠类。


什么是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主要有鼠类、蚊类、蜚蠊、蝇类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易流行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常见鼠类

老鼠属于哺乳动物门,啮齿目,鼠科,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现存种类480余种,最常见的鼠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 


1. 褐家鼠

体形粗大,尾长短于体长,耳壳短而厚,向前拉折不能遮住眼部,后足粗大,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而尖端棕色。背面中部生有较多的全黑毛,故颜色较体侧深。腹部灰白色,腹毛基部灰色,尖部白色。足背毛白色。尾毛有两种颜色,上面黑褐色而下面灰白色。

2. 小家鼠

小型鼠类,体长60~90 mm,尾长与体长几乎相等或略短于体长。上颌门齿内侧有1个明显的缺刻。背毛灰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灰黄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黄色。 

3. 黄胸鼠

身体细长,体形比褐家鼠小,体长150~200 mm,尾长超过体长。耳壳大而薄,向前拉折可遮盖眼部。背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色,尖端黄褐色或棕褐色。背中部杂有较多的黑毛,故色较体侧深。腹部灰黄色,胸部黄色较深,有些个体胸部有1块白斑。前足背面中央呈褐色,后足背面为白色。

4. 黑线姬鼠

体长70~120 mm,尾长小于体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耳短,向前拉折一般不到眼部。背部一般棕褐色,背部中央往往有1条明显的黑色纵纹,从两耳间直达尾基部。腹部及四肢两侧灰白色,体侧近于棕色。 


鼠类的危害

鼠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如鼠疫、拉沙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往往携带鼠疫耶尔森菌、汉坦病毒、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这些病毒细菌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流行。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

2. 沙拉热

拉沙热是拉沙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主要通过接触被啮齿动物的尿或粪便等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物品而感染,也可通过人和人之间接触传播及实验室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喉咙痛、全身无力、咳嗽、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严重时耳、眼、鼻、口及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 


除了传播疾病以外,鼠类还会破坏环境,它们喜欢啃咬各种物品,如电线、书籍、家具等,不仅会破坏物品,还会引发火灾、给航行带来安全风险。 


海关在行动

为防止偷溜入境的病媒生物“小贼”及其携带病原体输入,海关运用口岸监测和输入性监测两大“法宝”,筑牢检疫防线,守护国门安全。


口岸检测

海关遵循“定人员、定时间、定生境、定方法”的“四定”原则,通过鼠夹法以及鼠笼法在口岸区域内开展鼠类密度监测工作。 

鼠夹法:室外按5~10 m布1夹,直线布放,行距约20 m;室内沿墙基布放,鼠夹和墙基垂直,踏板端紧靠墙基,并布放于隐蔽处。日落前放置,次日晨检收。 

鼠笼法:选择室外鼠易栖息活动区域,沿一定地势(路、沟、墙、沿)布放鼠笼,笼距5~10 m,行距20~50 m,鼠笼与墙基垂直平放,鼠笼开口朝向墙面,晚放晨收。 


输入性监测

除在口岸进行监测,海关部门针对入境交通工具(包括船舶、航空器、列车等)、集装箱、货物、快件及邮包等检疫对象开展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目测法及器械法,对鼠类易孳生或藏匿的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查发是否有病媒生物阳性指征,如活鼠、死鼠、鼠洞、鼠粪、鼠咬痕、鼠道等。此外,工作人员在检查入境交通工具时,还需检查其防鼠设施是否有效设置,切实防止入境检疫对象上的病媒生物传播入境。 





来源 | 中国国门时报


往期精选



● 第四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 第三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2024年“全国疟疾日”主题直播活动成功举办

● 国际旅行防疫物资包等专利转化专题工作会在青岛成功召开

● 关于向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大会投稿的通知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4年标准化暨分支机构年会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成功举办团体标准培训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