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赴西非国家人员:小心拉沙热!
最新动态
@赴西非国家人员:小心拉沙热!
2025-09-093





@赴西非国家人员:小心拉沙热!




2025年1月1日至7月27日,西非国家尼日利亚36个州中有21个州出现拉沙热疫情,累计报告6731例拉沙热疑似病例,其中825例确诊,确诊病例中155例死亡。


拉沙热是什么?

拉沙热(Lassa fever,LF)是由拉沙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因首例病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该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

拉沙热有哪些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主要为携带拉沙病毒的多乳鼠等啮齿类动物。多乳鼠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拉沙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拉沙病毒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拉沙热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拉沙病毒后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旱季。具有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由于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容易造成疫情蔓延。 



拉沙热的临床表现?


拉沙热通常潜伏期为3至21天。绝大多数人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轻微发烧、虚弱和头痛,此类人群不易被社区或医院监测。部分人表现为严重多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炎、胸骨后痛和蛋白尿为主,出现全身不适、结膜充血、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等症状。

拉沙病毒如何杀灭?



拉沙病毒对温度和酸碱度较为敏感,在56℃,pH<5.5或pH>8.5条件下,经过紫外线或伽马射线照射后很快失活,在-70℃时可以长期存活。但在体内血液中,病毒的耐热性较强,56℃、半小时内仍能存活。

拉沙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拉沙热,也无可供使用的拉沙热疫苗。现在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氧饱和,维持肾功能,预防治疗继发感染);病程早期给予利巴韦林或许可以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其他潜在治疗药物包括法匹拉韦和康复患者血清中提取的单克隆抗体。 

检疫传染病病毒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特征

黄热病

拉沙热

马尔堡出血热

病原体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RNA病毒)

沙粒病毒科(RNA病毒)

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RNA病毒,与埃博拉近缘)

主要宿主

蚊子

多乳鼠

北非果蝠和非洲绿猴(非人灵长类动物)

(埃及伊蚊)

啮齿类动物

传播途径

蚊媒叮咬

接触啮齿类动物排泄物/分泌物、也可人传人

接触感染者体液、尸体或蝙蝠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黄疸、出血(牙龈、鼻)

发热、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出血倾向

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出血(消化道、结膜)

流行地区

非洲、南美洲

西非

非洲

疫苗

黄热减毒活疫苗

无疫苗

无获批疫苗

潜伏期

3-6天

3-21天

2-21天




拉沙热如何预防?



出国前      

建议您向所在地海关及其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目的地拉沙热疫情相关信息,强化自我防护能力,做好出行前防护准备。 


境外期间  

在境外期间,应避免接触鼠类和拉沙热患者,勤洗手消毒,多通风,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餐具消毒等工作。若在境外出现相关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情况。


回国入境时

请您在入境时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如从拉沙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回国入境,并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并如实告知近期旅行史和接触史,配合做好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以便及时诊治。



来源 | 河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往期精选



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2025 国门生物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第七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青岛成功召开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京成立

会后报道 | 2025国际旅行卫生学术交流会暨第六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旅行医学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HA/TC2)成立大会暨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