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加斯病(又称美洲锥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热带寄生虫病,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因1909 年由巴西医生卡洛斯?恰加斯(Carlos Chagas)首次发现而得名。本病通常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危害严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
克氏锥虫
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犬、猫和南美犰狳等动物作为其储存宿主也可传播。
传播媒介为锥蝽(俗称“臭虫”“接吻虫”),锥蝽多夜间活动,自患者或储存宿主吸入含有锥虫的血液,锥虫在其体内繁殖发育并在叮咬人时随粪便排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通过叮咬伤口、皮肤破损处或眼、口、鼻部侵入人体。此外,本病也可通过食用被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输血、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者由于接触锥蝽机会较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感染者初期被叮咬处皮肤可出现红色丘疹或硬结,若侵入部位在结膜,可出现眼睑肿胀,其他症状还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初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直到慢性期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确诊。
WHO估计恰加斯病发病情况(2018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超过1亿人面临恰加斯病感染风险,超过700万人罹患本病,每年导致大约1万人死亡。本病主要在拉丁美洲21个国家地方性流行,包括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主要见于农村地区。过去几十年,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和人口流动性增加,已有44个国家发现病例,包括美国、加拿大以及许多欧洲、西太平洋、非洲和东地中海区域的国家。
目前尚无预防恰加斯病的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播媒介,降低被锥蝽叮咬的风险。可通过使用杀虫剂或改善居住条件,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和栖息。赴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夜间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是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避免在简陋房屋内睡觉,同时应尽量避免与动物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恰加斯病有药物可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在感染初期采用硝呋莫司和苄硝唑进行抗锥虫治疗,可缩短临床病程并降低病死率。慢性期患者的治疗则侧重于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
来源 |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全球传染病防控学术交流会暨第八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京成功举办
2025 国门生物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第七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在青岛成功召开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京成立
会后报道 | 2025国际旅行卫生学术交流会暨第六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暨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圆满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