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这类蚊媒疾病还有疟疾、黄热病、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等从科学家发现蚊子会传播疾病,人类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消灭蚊子。人类和蚊子的“战争”一触即发,持续至今。
蚊子如何挑选猎物
一、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
(一)急性发热期
常急性起病,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39℃以上。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也称“马鞍热”)。
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四肢可见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其中可见散在小片正常皮肤)。可出现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束臂试验可阳性。此期一般持续3~7天。
(二)极期
通常发生在病程4~8天。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明显出血及血浆渗漏征等。少数无明显皮肤黏膜水肿等表现的患者,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咯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三)恢复期
发热、胃肠道症状、出血等逐渐好转,皮疹消退,可有皮肤瘙痒。少数患者乏力等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三、并发症
四、重症登革热和早期预警指标
五、登革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隔离。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2.清淡饮食。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电解质等,极期患者密切监测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4.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慎用有创检查,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
5.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根据感染部位及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抗菌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二)对症治疗
1.退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防止出现溶血。
2.补液
轻症患者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
3.镇静止痛
予对症处理。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是需要去医院,医生一般会开一些抗组胺类药物,对蚊子包很有效。广东人喜欢去香港带的“止痒神器”无比滴,就含有抗组胺成分。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第五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