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登革热 | 致命杀手!一年“杀死”72万人...
最新动态
登革热 | 致命杀手!一年“杀死”72万人...
2024-09-1111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这类蚊媒疾病还有疟疾、黄热病、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等从科学家发现蚊子会传播疾病,人类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消灭蚊子。人类和蚊子的“战争”一触即发,持续至今。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子3600多种,中国已发现370余种,而其中能吸人血传播疾病的医学蚊虫只有十几种。在我国最常见的是这三种: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主要传播登革热等病毒疾病;致倦库蚊,喜欢在污水的环境中生活,会传播班氏丝虫病等疾病;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的“罪魁祸首”,在我国广泛分布。



这三种蚊子很好区分:“花蚊子”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大家去野外玩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而库蚊和按蚊主要在晚上活动,由于它们喜欢待在家里,也被称为“家蚊”,睡觉时在你耳边嗡嗡不停的通常是这两种。


吸你血的蚊子都是雌蚊,它的“作案工具”不是“一根针”而是“六根针”。在繁殖前,雌蚊需要吸食血液促进体内卵的成熟,它们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而雄性只吸食植物的汁液。


蚊子口器解剖结构示意图。图据相关论文,由博物翻译


一般来说,每年5月-10月都是蚊子肆虐的季节,蚊子活跃的高峰期大致在6月-9月,温度降到10摄氏度以下,蚊子就会停止繁殖。 


蚊子:“头号致命杀手”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对蚊子这种动物没什么好感。进入夏天后,一不注意就会被蚊子盯上并叮上,随后便是红肿的大包和难以忍受的瘙痒。


而蚊子带给人类的危机远不止这些短暂的不舒服。蚊子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动物之一,它每天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鲨鱼100年来杀死的人还要多。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72.5万人因蚊子叮咬而死亡。更确切地说,是死于蚊子携带的病原体。


古代人类就发现湿热的地方盛行恶性传染病,由于不清楚原理,我国历史上常记载南方有“瘴气”。到近现代人们才发现,湿热地区适合蚊子繁殖,导致蚊媒传染病盛行。


蚊子本身并不会产生病原体,而是病原体的“搬运工”。蚊媒疾病主要通过“患者→蚊子→其他人”的途径传播。


当蚊子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随着血液进入蚊子体内。此时病原体并不能直接感染下一个被叮的人,而是需要在蚊子体内发育成熟、增殖,再迁移到蚊子的唾液腺中。这时,当这只蚊子再次叮咬新的宿主,病原体才能随蚊子的唾液注入到新宿主体内,完成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病原体只能在特定种类的蚊子体内发育成熟、并具有传播性。比如,登革热病毒只能由伊蚊传播,如果被库蚊或按蚊吸入体内,则无法传播。


  • 蚊子如何挑选猎物

坊间总流传着“O型血的人更容易被咬”,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


有确切研究结果的是,蚊子有很多感受器,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和热量感受器


新陈代谢快的人(如孕妇、孩子、运动员),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更容易被蚊子发现


人的分泌物中有氨基酸、乳酸等,与汗液形成胺类物质,会产生一定气味,出汗多或体味重的人,对蚊子而言犹如“香喷喷的饭菜”


体温更高的人,也更容易被蚊子识别


一、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


(一)急性发热期

常急性起病,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39℃以上。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也称“马鞍热”)。

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四肢可见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其中可见散在小片正常皮肤)。可出现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束臂试验可阳性。此期一般持续3~7天。


(二)极期

通常发生在病程4~8天。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明显出血及血浆渗漏征等。少数无明显皮肤黏膜水肿等表现的患者,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咯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三)恢复期

发热、胃肠道症状、出血等逐渐好转,皮疹消退,可有皮肤瘙痒。少数患者乏力等症状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三、并发症

四、重症登革热和早期预警指标



五、登革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隔离。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2.清淡饮食。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电解质等,极期患者密切监测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4.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慎用有创检查,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

5.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根据感染部位及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抗菌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二)对症治疗

1.退热

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防止出现溶血。

2.补液

轻症患者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

3.镇静止痛

予对症处理。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是需要去医院,医生一般会开一些抗组胺类药物,对蚊子包很有效。广东人喜欢去香港带的“止痒神器”无比滴,就含有抗组胺成分。

   来源 | 中国医学继续教育、南方都市报




往期精选



● 第五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第五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

● 第三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2024年“全国疟疾日”主题直播活动成功举办

● 国际旅行防疫物资包等专利转化专题工作会在青岛成功召开

● 关于向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大会投稿的通知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4年标准化暨分支机构年会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成功举办团体标准培训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