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不会直接人传人,主要是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叮咬传播。病毒在蚊虫体内孵育4-10天后, 受感染的蚊子能够在其余生中传播病毒。
登革热病毒电镜下的形态
左:白纹伊蚊;右:埃及伊蚊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人是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和病毒的扩增器, 未感染病毒的蚊子通过叮咬上述人群感染病毒。
传播路径
除了登革热,这两种蚊虫还传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其中埃及伊蚊还是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球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已创历史新高,拉丁美洲国家成为疫情重灾区(如巴西、阿根廷、秘鲁等)。2024年1至8月,全球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38.9万例、7865例相关死亡病例,其中美洲地区报告登革热病例1164.7万例、6612例相关死亡病例。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城市、半城市化地区。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生态环境改变等自然和社会多因素影响,我国登革热呈现本地流行省份逐渐增多的趋势,流行范围从两广地区沿东南沿海向北扩散至华中乃至黄河以南地区,受威胁人口超过一半。
随着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登革热的防控压力逐渐增加,登革热本地流行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受登革热威胁的人口也可能进一步增多。
在登革热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从感染风险来看,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基础病患者,以及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是感染登革热病毒的高危人群。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最重要的就是防蚊、灭蚊。室内使用蚊帐,尤其在傍晚和夜间时分蚊子最活跃的时候要特别防护。
对个人来说,出行前尤其是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一定要备好防蚊用品,外出时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驱蚊液,身穿长衣长裤,选择有防蚊纱窗的住宿地点。
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可达39°C-41°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
此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旅行史,以尽快得到诊治。
重症登革热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其原因是血浆泄漏、液体积聚、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害。警示信号发生3-7天后的首发症状与温度下降 (低于38°C), 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出血,疲劳, 焦躁不安和呕吐血性液体。关键阶段的未来24-48小时可能是致命的;为了避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需要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登革热的初次感染症状通常较轻,但若患者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患上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的风险大幅增加。
对于重症登革热,医生和护士的医疗护理可以挽救疾病的影响和进展,死亡率从20%以上降低到1%以下。维持患者的体液容量对重症登革热护理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症状会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媒介伊蚊孳生地清理需要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反复巡查清理,将孳生地控制到最低数量,才能大幅降低媒介伊蚊的密度。具体措施有:
//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蚊虫孳生水体;
//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
//盛放饮用水容器严密加盖,种养水生植物容器5-7天换水1次,彻底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
//园林景观等处竹筒树洞用灰沙堵塞,留根竹筒砍出裂缝使其不再积水;
//轮胎叠放整齐并严密遮盖防积水。
检查中发现有幼虫孳生的积水,应倾倒在水泥地或泥地上,不要倒入下水道中。
伊蚊可以在各种容器积水中孳生繁衍
王新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
从大趋势来看,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和降雨模式的变化,创造了更适合蚊虫生存的环境。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登革热传播媒介(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繁殖。随着气温升高,蚊虫活动时间和区域逐渐扩展到以前不流行的地区,尤其是那些有旅游、贸易和人口流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快速的城市化、人口密集度增加、国际旅行和贸易量的大幅上升,都为登革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特别是在新兴国家,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居住环境较差,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更高。
从防控手段来讲,媒介控制(如杀虫剂的使用、清理蚊虫滋生地等)是当前防控登革热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蚊虫对常用杀虫剂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增加,这可能会使现有防控措施失效,导致疫情反弹。登革热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两种疫苗已经在部分国家上市。新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疗的开发也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改变疫情的传播模式。
部分内容整理自中国疾控中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 | 华山感染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