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风险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4年9月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脊髓灰质炎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儿童作为脊髓灰质炎的易感人群,更需注意防范。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患者多为1~6岁儿童,感染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疫苗衍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与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关的一类病毒。在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其中含有不具致病力的灭活病毒,无法诱导肠道免疫,口服的部分具有弱毒性的疫苗活病毒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些存在于粪便中的活病毒虽然毒力不足以致病,但可以在人群和外环境中不断循环复制,感染易感人群,这类病毒可在不断循环复制过程中变异而重新具备致病毒性。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是什么?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占90%以上,此类人群不易被及时发现,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病毒如何传播?
● 粪-口传播
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初期患者主要通过鼻咽排出病毒,随着病程进展,病毒随之由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用品传播。此外,口服的减毒活疫苗在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有可能恢复毒力,从而感染其他易感者。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月。
● 飞沫传播
该病亦可通过飞沫传播,但飞沫传播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只能传给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临床症状有哪些?
该病的潜伏期为3~35天,一般5~14天。临床上主要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以上。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病毒分离或特异性抗体4倍增长可确诊。
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发热、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上述症状持续1~3天可逐步恢复。
无瘫痪型
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
瘫痪型
本型仅占全部感染者的1%。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的基础上出现瘫痪。瘫痪多在起病后3~10天出现。部分瘫痪型病例感染后25~35年,发生神经肌肉软弱、肌肉萎缩、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综合征。
如何预防?
01
避免病毒传播
急性期患者粪便用20%含氯石灰乳剂,将粪便浸泡消毒1~2小时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带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暴晒。
02
接种疫苗
主动免疫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且有效的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都具有很好的免疫活性。
03
做好防护措施
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可以减少脊髓灰质炎的传播。一是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应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密集场所;三是注意休息,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 ?. ?..
海关提醒:
1. 出境前,可向当地海关及其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查询目的地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做出适当判断再出行。
2. 前往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时,尽量不携带儿童。若须携带,应确保其接种疫苗,同时避免携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来往于脊髓灰质炎疫区的所有旅行者应完成疫苗接种。
3. 入境时,若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背痛及呕吐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
来源 |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