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海关科普 | 青蒿素——从古籍中走出来的抗疟明星
最新动态
海关科普 | 青蒿素——从古籍中走出来的抗疟明星
2025-01-081789


一棵小小的青蒿,是如何从疟疾手中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的?它的发现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又是怎样斩获诺贝尔奖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青蒿素的故事…

疟疾曾被视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机”。近代医学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常见类型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等,疟原虫随蚊虫叮咬侵入人体,能够破坏红细胞,使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多汗等症状,多次发作后可引发贫血及肝脏、脾脏损伤,严重者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暴发,“抗疟老将”——氯喹在面对产生耐药性的恶性疟时束手无策,世界人民饱受疟疾之害。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她凭借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公认的科研攻关能力,担起了国家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重任。然而,研究之路并不顺利,曾被寄予厚望的胡椒、雄黄、仙鹤草均以临床试验失败告终,研究工作陷入了僵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呦呦这个名字注定与青蒿结缘。在尝试了190多种中草药后,深藏在古籍中的青蒿终于走进了屠呦呦的视野。最初,青蒿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为了攻克难题,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终于在《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种绞汁服用的方法与传统的煎熬提取法截然不同。屠呦呦突然意识到,常规的高温煎制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她重新设计了以低温萃取为主的提取方案,终于,用沸点只有35摄氏度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青蒿素对于耐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尤为有效,打破了疟原虫的抗药性,帮助中国把曾经的每年3000万病例降到了零病例,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消除疟疾认证。众望所归,屠呦呦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于2019年被授予象征着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

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我国依然面临着疟疾的输入性风险,中国海关建立了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机制,始终坚守在国门一线,采用风险分析、医学巡查、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严防疟疾由口岸输入境内,将传染病拦截在国门之外! 

 来源 |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往期精选



●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十四届亚太旅行医学会年会并进行工作会谈

 第五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 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自2025年元旦起施行

● 第四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成功举办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召开2024年标准化暨分支机构年会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成功举办团体标准培训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